公司新闻
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
近日,在WSE田径公开赛成都站上,一名8岁的小选手刘锦函在400米比赛中以1分09秒02的成绩打破了U8组别的纪录。这一成就迅速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,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点赞,纷纷好奇:“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?”此时,关于孩子的体育教育、体育文化以及家长的引导方式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。
刘锦函的成长故事并非偶然。来自广西南宁的他,在四岁时即被父亲刘国成送去进行体能训练。家长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他参赛获奖,而是希望通过运动帮助孩子改善身体素质。正如刘国成所说:“强健的体魄,是一辈子的财富。”这种非竞技性但富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,不仅注重了孩子的身体发展,也为他的成就铺平了道路。
在体育界,有一个常见的误解:认为儿童体育训练应当早早进行专项化训练。然而,教练王均亮的观点恰恰相反。他强调儿童体育训练应该以兴趣为导向,更加注重基础体能的提升而非技能的过早专业化。王教练表示,刘锦函在训练中展现出的专注力和认真的态度,是他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。可以说,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适合刘锦函,也应展现出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儿童运动培训方向。
家长的参与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。刘国成表示,尽管他们并不特别追求孩子在比赛中取得何种成绩,但他始终要求刘锦函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,将时间的付出转化为积极的表现。这样的支持与理解,使得孩子不仅在田径上有所突破,同时在学习与生活上也保持了平衡。刘锦函在班里的学业成绩也保持在中上游,周末还参与学习尤克里里乐器,展示了他多方面发展的潜力。
这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反思,现代社会中为什么许多家长在孩子成长中会面临“选择题”,即是专注于某一运动项目,还是让孩子全面发展?这种思考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,也映射出社会对体育教育的普遍认知。当前,国家大力提倡“体教融合”,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运动员,更是期待通过体育塑造孩子的意志品质、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家长如何引导孩子,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,显得尤为重要。
仔细思考,刘锦函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一位年轻运动员的崛起,更是反映了当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。父母的引导、教练的专业以及孩子自身的努力,形成了一种合力,这不就是现代体育教育的理想状态吗?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,兴许我们更需要的不是一味地“卷”,而是从容而坚定地陪伴孩子走完这段充满挑战的运动旅程,让他们能在运动中健康成长,感受快乐。